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行业动态

多利用农机 替代劳动力

发布时间:2012-04-29 08:04:06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我国农业生产安全构成严峻挑战。发挥农业机械化的劳动力替代效应,将是缓解农村劳动力短缺,保证农业生产的一剂良方。

当前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我国正面临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短缺和素质下降的问题,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三化”特征明显。据有关部门统计,2011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总数突破2.5亿,而且每年还在转移出1000万左右。在一些地方的农村,几乎很难找到青壮年劳动力,许多村庄留下老人、妇女搞农业,不同程度出现了农村干活缺人手、创业缺人才的现象。同时,现在农业生产用工成本也越来越高,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农产品的利润空间。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以及用工成本的大幅上涨,使得农业机械作业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农民对农业机械作业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事实证明,农机具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它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同时,农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孱弱的产业,靠天吃饭的成分非常大。而运用机械化的手段,在抢收抢种、缩短农时、保障粮食丰产丰收中发挥了支柱性作用。据农业部门统计,到2011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5%。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对于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和抗灾夺丰收,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1年,全国仅用24天时间就全面结束“三夏”作业,克服了低温、大旱和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充分发挥机械化作业的效力、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进行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这是提高农民种田的比较收益进而提高其种田积极性、缓解粮食安全压力的方向。通过优化劳动条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规模化收益,加上农民萦绕在心的对家乡的情感,农民工回流农村务农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有助于进一步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防灾抗灾能力,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素质、竞争力和效益。

在当前的形势下,成立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良好途径。首先,现在很多地方土地流转推进工作还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农机合作社通过机器的流动作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无人种的现象;其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农资采购环节因集中批量采购而降低生产成本,有些提供由种到收甚至延伸到农产品加工经营环节的合作社还能提高定价话语权,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民收益;第三,利用组织内部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的便利,有利于降低固定资产(如农机)损耗,有利于提高标准化、规模化收益,并能获得更多市场信息,化解部分经营风险。

农业机械化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关系到我国农业是否能够持续稳产高产。当前应充分发挥农机化的“劳动力替代”效应。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机补贴政策。要大力加强与机械化相匹配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机公共服务能力。要通过一系列优惠措施的引导,扶持农机经营服务的中介组织,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夯实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

                                                           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